仔豬黃痢是令豬場管理者們頭痛的難題,各個豬場均有發病,對養豬造成的損失較大。豬場管理者采用很多措施如各種治療手段或疫苗注射,但其收效甚微,在臨床上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飼養場管理者或養殖戶所指“黃痢”是指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7天內發生的仔豬拉黃色稀糞,其實質是新生仔豬腹瀉的俗稱,筆者針對飼養場管理者或養殖戶所指“黃痢”開展部分調查研究,并制定了有關綜合保健防治措施,在實踐中應用,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將有關理論思考和實踐總結如下,供大家參考。
【發病機理和癥狀】
胎兒妊娠期生長在羊水中,胎兒羊水會隨著妊娠時間延長而變混濁,胎兒通過吸吮吞咽羊水然后通過排尿方式清潔羊水,而羊水中的臟物留在腸道中則形成胎糞,而胎糞為金黃色或黃綠色,因此,在排泄胎糞期間,任何原因引起的仔豬腹瀉,均排出的是黃色稀糞,所以,仔豬黃痢的發病實質是新生仔豬在排泄胎糞期間引起的腹瀉,其特征是拉黃色稀糞,脫水嚴重,死亡率高。
在仔豬出生到7日齡發病,尤以3日齡以內仔豬死亡率高,達80%。重的肛門松弛,稀糞自動流出,糞腥臭,接著口渴,精神沉郁,脫水消瘦,不吃奶,全身癱軟,很快死亡。脫水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治療脫水的原則是補液,但3天之內的乳豬靜脈注射是相當困難的,因此只能采取綜合保健預防措施。
【病因及綜合防治措施】
從仔豬黃痢的發病機理來看,仔豬黃痢發病常見病因如下:
1溶血性大腸桿菌感染。
溶血性大腸桿菌感染引起仔豬黃痢是大家公認的仔豬黃痢的主要發病原因,大腸桿菌引起的黃痢綜合保健措施是:
(1)抓好懷孕后期母豬營養,提高仔豬初生重和促進胎兒免疫器官發育。
大腸桿菌是條件性致病菌,對抵抗力弱,免疫功能不完善的仔豬則發病。根據這一原理,防治仔豬黃痢工作要從妊娠后期開始,其方法是加強懷孕后期營養,提高仔豬初生重和促進胎兒免疫器官發育,實踐證明,妊娠后期母豬日糧中添加“深藍益倍泰”,顯著提高胎兒初生重在1kg以上,仔豬黃痢要減少50%以上。
(2)防止圍產期感染
部分仔豬一出生便拉黃痢,其原因是圍產期感染,這時往往也伴有母豬子宮內膜炎,體溫升高癥狀。因此,產前15天要做好母豬保健工作,防止感染,再者,母豬產仔舍要徹底清理消毒。
(3)做好乳房、陰戶消毒工作
部分豬舍衛生不好,乳房、陰戶沾有豬糞,仔豬吃第一口奶便連豬糞一起吃進去了,大腸桿菌感染是顯而易見。因此,做好乳房、陰戶消毒工作是防好黃痢關鍵工作之一。
(4)做好泌乳母豬飼養工作,提高初乳質和量
眾所周知,三天之內的乳汁叫初乳,也是俗稱的“媽媽的第一口奶”,母豬泌乳質量特別是初乳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仔豬抗病力,初乳既是一副瀉藥,里面含大量的鎂鹽,能促進仔豬排泄胎糞;同時,它又是一副“補藥”,母豬能抵抗什么疾病,仔豬吃了初乳后也能抵抗同樣的疾病,因為初乳含了抵抗這些疾病的免疫蛋白球,所以初乳的質和量,對仔豬的抗病力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做好泌乳母豬飼養工作也是預防黃痢的關鍵技術措施之一。
(5)搞好環境衛生和保溫工作
搞好環境衛生工作顯然可以減少大腸桿菌對仔豬的感染。低溫應激可以降低仔豬對大腸桿菌的抵抗力,因此,做好保溫工作,顯然可以降低大腸桿菌的感染。
(6)適當用藥。仔豬出生5小時內,口服深藍“益舒”4ml,可有效預防產床階段的仔豬黃白痢的發生;仔豬斷奶時再口服4ml,可增強免疫力,提高抗病力和抗應激能力。